省镇江中学高三(3)班 季思骆
我向来钟情于书写。
起初,书法老师曾言:“甲骨文中,‘山’宛如宇宙中熄灭的火焰,‘火’恰似熔岩里燃烧的山。”起源于象形和表意的汉字,是独立创造的自源文字,是直接描绘对象、展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符号。书法,作为承载汉字古老文化的坚实载体,带着千百年来沉淀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六岁那年,我在从瑞典斯德哥尔摩驶向丹麦哥本哈根的邮轮上,结识了一位同龄的芬兰小姑娘。我们相互介绍自己的国家,我满怀自豪地在纸上写下大大的“中国”二字,并向她阐释道:“‘中’字由‘口’与‘丨’构成,寓意中心;‘国’字由‘囗’和‘玉’组成,象征珍贵的土地。二者合起来,‘中国’象征着我的祖国是位于世界东方的珍贵国度。”汉字,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一扇窗口。
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学习颜体时,我的字总是徒具其形而缺乏神韵,书法老师点拨我:“颜真卿的字‘雄秀端庄,饶有筋骨,亦有锋芒’,其人更是‘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堪称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听了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书法艺术仿若一位智者,早已洞察万物的无常与世间的变化。汉字的精髓经由书法影响着我,字如其人,力透纸背间彰显的是文人的风骨,在我心中开花结果。
十岁那年,我遇到一位同龄的美籍华裔女生,她对父母的故乡满怀好奇,我便给她讲起了李白的《静夜思》,还特意介绍了我名字中的“思”字,它上为象征大脑的“囟”,下是一颗心,头脑的理性与心灵的感性相互平衡,方为“有所思”。汉字,是连接全球华人的一座桥梁。
字里乾坤大,笔端智慧藏。
“篆如画,隶如波,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书法的五种字体虚实相生,让汉字的表达变得丰富而有趣,恰似人生的虚实变幻。浮躁时,我会练字,体悟“每临大事有静气”;骄傲时,我会练字,铭记“虚心竹有低头叶”;低谷时,我会练字,坚信“逆境之中见真章”;开心时,我会练字,沉醉“心旷神怡墨香中”。临摹字帖的过程,让我在字里行间领略汉字的结构之美——规范却不失多样。从最基础的中正之美,进阶到平衡之美,最终向奇险之美攀登。
十二岁时,我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首届校友子女夏令营。入选的小营员们来自世界各国与国内各地。在开营仪式上,我用汉字“蘇”向伙伴们介绍了我的家乡——享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象形汉字“蘇”勾勒出草木葱茏、鱼米丰饶的美妙景象,正是对“鱼米之乡”最生动的诠释。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字内在的脉络,引领我走出书房,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我曾到访紫金山南麓的颜真卿碑林,也多次于焦山碑林瞻仰“大字之祖”《瘞鹤铭》。每一次天南海北的游历,每一段人生经历的探索,每一回心路历程的思索,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对中华美学的认知。而后,我回到书房,铺开宣纸,静心习练书法。每一次提笔,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美学的感悟。
从甲骨文的质朴到金文的庄重,从篆书的圆润到隶书的舒展,汉字承载着往昔的记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汉字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昭示着未来的方向。每一个汉字,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都值得用心书写、用情守护,用爱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如同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炬,将五千年智慧凝聚于横竖点捺之间,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穿越时空铭刻在民族血脉之中,指引我们以笔墨续写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指导老师:包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