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作文 2025年04月23日

做气象万千的读书人

  

  读书人该有怎样的气象呢?台湾林谷芳先生在《学问,惟在气象》一文中这样说:“气象是眼界、是格局、是丘壑,但较诸于此,它更有一番吞吐,可以周弥六合,可以退藏于密,无论横说竖说,总有一番气度、一番生机。”

  冯友兰当年在北大读书,第一次去办公室见校长蔡元培。回来后用“光华霁月”四字来形容当时在现场的感受,说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间办公室都被照亮了。冯友兰的确是眼光独具,他分明感受到蔡元培身上的万千气象。

  西班牙大哲学家奥德嘉·嘉塞说过,人往往通过自己关注的东西创造自己,不论注意力投向何方,都会被它塑造。你关注远方,远方必定会塑造你,你关注读书,读书必然会塑造你。

  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有诗意的工作,人是他自己的小说家,生命事实上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曾国藩也一再借相面之人的良言告诫后辈,读书沉淀到深处,人的骨相会发生变化。这貌似玄而又玄,却也无意间吻合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话。一个人的精神面相容易受到与他经常往来的人或物的影响,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与一个经常炒股的人,长期下去,相貌会不一样。炒股的人关注的是外在的股票行情,心随物动而不能自已,内心易生躁郁而常常流于脸上;读书人则不一样,读书人有两个世界,他可以从周围的现实世界抽身而出,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与圣人贤者作精神交流。炒股者的身上有可能会沾染铜臭,而读书人的身上自有一袭书香。

  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反过来说,不读书的生命犹如一小塘池水,虽然最初也算清澈可鉴,但由于缺少了活水流通,这一池水逐渐沦为死水一塘,水草乱长,杂物漂浮,继而泛出臭味,人们只能掩鼻而过。不读书的生命,会走向局促、狭窄、浅薄,固守于经验形成的圈套而不可自拔,精神开始萎靡不振,灵魂也变得鬼鬼祟祟,令人生厌。

  有朋友说,安静的时候才看书。于我,看书才让我安静。所有喧嚣的时光,我都用读书自觉地度过,公交车上是这样,排队等候是这样。我看不见拥挤,听不到嘈杂,触摸不到浮华,不是我们在安静中读书,而是读书沉淀了我们时光中的杂质。每一本书,吸引我的同时,一定也在雕塑我,它剔除我的浮躁,剥蚀我的虚荣,驱除我的功利,垫高我的人生。读书,我们的目光才投向康德所敬畏的浩瀚的星空;读书,人类中心论的狭隘思想才不会跟随我们;读书,让我们找到更浩瀚的世界、更卑微的自己;读书,让我们对世界的一切生命和苦难都有敬畏之心;读书,我们的心才不至于沉沦。

  安静的时候,我会写点东西,给自己,给灵魂。季羡林在九十多岁时仍然笔耕不辍,他说:“写作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了一天……”我为被我无端浪费的日子忏悔,我要为我未来的岁月负责。当我觉得我必须活得像自己时,我就读书了。

  读书,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工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人的一生最需要的,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人的发展过程应该像登山一样,尽管脚步是重复的,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最后登上思想和觉悟的山顶。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做一个气象万千的读书人,不拘泥于个人习见,不执着于一己私念,而是将生命打开,向一本本好书打开,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开,善于吞吐吸纳,如此才有一种开阖的气度。

  (盐城师范学院法学院 慎宇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