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鞠梦佳 吕文娟
本报记者 林兰
春日的阳光穿过枝叶,在京口区八角亭18号斑驳的外墙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连日来,随着挖机轰鸣声与钢钎敲击声交织,这座砖混建筑渐渐“褪去”岁月尘垢:地下管网从年久失修到全部换新,小区路面从破损难行到平坦畅通,住宅楼外墙从斑驳脱落到更新粉刷……
记者了解到,八角亭片区建筑年代为20世纪80至90年代,因有多层住宅与低层民房交织,存在建筑老化、排水不畅、巷道堵塞、绿化植被缺失、环境杂乱等问题。此次老旧小区改造共涉及房屋8栋、居民486户、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改造内容涵盖建筑整治、市政配套、景观提升3大类,包括更新非机动车停车棚、更换破损雨落水管在内的20多个项目。
京口区健康路街道气象里社区党委书记张嵩介绍:“从改造前的调查走访,到改造中的矛盾协调,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记为民服务原则,在小区改造中既关注‘面子’,积极改善小区环境;更注重‘里子’,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让党建引领‘有力度’,小区改造‘有温度’。”
沉下心
精准捕捉痛难点
“想让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心悦诚服,就必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张嵩说:“对于改造,大部分居民都支持且提了很实际的意见建议,但极少数居民的诸多诉求让我们左右为难。”为此,社区通过开展多次居民协商议事会、回收100余份意见调查表、整理近30条治理需求等方式,广泛宣传改造方案、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在一场又一场的议事会和入户走访中,社区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每平方米都承载居民的幸福期待。”张嵩指着设计图说。
改造前,气象里社区与京口区住建局、设计院进行了全面实地走访,将八角亭路30号新纳入老小区改造范围,弥补了原先图纸的不足。
响应快
及时反馈除隐患
从前期拆违准备工作,到施工期间协调工作,气象里社区通过设立调解点、建设调解队,有效加强了改造片区内矛盾风险管控工作。“施工队的建筑材料堆在我家门口了”“可以帮我家花园的墙壁粉刷一下吗”……类似这样的诉求,在施工进程中,社区已处理近100条。问题小、频率高,社区党委对此建立了“居民反映-社区反馈-施工行动”应对机制,确保无疏失、无遗漏。
对于短期内解决不了的矛盾,社区成立了一支12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老党员发挥自身优势,为小区改造构思谋划、协助开展矛盾调解。同时,联合江苏大学,组织青年党员志愿者积极行动,建言献策,大力宣传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惠民政策,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保驾护航。截至目前,片区内新增垃圾分类小屋3处、室外晾衣架3处、标语宣传栏2处;规范非机动车充电站2个、机动车停车位24个。
聚资源
多方统筹惠民生
八角亭支路三岔口处,京口区委区级机关捐赠的反光镜已“上岗”数月,守护着路口的交通安全。据张嵩介绍,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缝缝补补”,更要充分激发区域活力。为此,社区党委牵头建立由退休党员、辖区爱心企业、“两新”群体组成的流动志愿服务队,30名队员不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心理咨询、爱心帮扶等工作,上门服务。
同时,社区还与金色晚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为附近居民提供乒乓、象棋、舞蹈等活动的免费文体场所,并为“两新”群体提供茶歇服务,切实增强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