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伟
本报记者 栾继业
近日,京口区四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连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些承载着患者深情的锦旗,背后是康复医学与家庭医生服务“双轨并行”的暖心实践,更是基层医疗团队以专业与温度守护群众健康,用多学科协作书写医卫一线温情答卷的生动缩影。
康复病房“生命重启计划”:
患者从拒绝治疗到独立新生
4月16日清晨,四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康复病房内,患者赵某的家属将绣有“白衣天使,和蔼可亲,尽职尽责,情暖人心”的锦旗郑重交到医护人员手中。家属紧紧握住护士长的手动情说道:“特意赶在交班时来,就是想让大家都听见是你们每天耐心的护理、贴心的开解,还有康复师科学严格的训练,让我们家孩子在短时间就有了这么大变化!谢谢你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原来34岁的赵某因突发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吞咽功能丧失,并因重度抑郁一度拒绝治疗。面对这一“硬骨头”,康复治疗中心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护理团队以“24小时轮班制”填补家属照护空白,从鼻饲导管维护到心理疏导,用细节重塑患者信任;医疗组在患者出现尿道感染时精准用药,为康复抢回“黄金窗口”;康复师团队定制“阶梯式训练方案”,从被动关节活动到辅助站立,最终实现自主进食……在“医护康”三方与家属的共同努力下,赵某逐渐打开心扉,从抗拒治疗到主动配合,从卧床不起到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精神状态更是判若两人。
“拔胃管那天,他主动说要自己吃饭,我们比家属还激动!”康复师小张的泪光,映照出医患携手闯关的115个日夜。如今赵某已能借助助行器站立,康复进度远超预期,成为“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理念的鲜活范本。
家庭医生“床边守护”:
让患者“零距离”享专业医疗
无独有偶,近日,家住香江花城的汤先生也为中心的家庭医生马晓燕团队送上了分别印有“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细心照顾 关怀备至”和“精心康复暖人心 尽心尽责技精湛”字样的两面锦旗,感谢他们为其脑梗十余年又腰椎骨折致长期卧床的父亲提供上门针灸、手法康复及抽血化验等贴心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得到了专业医疗照护。
2025年1月,汤先生父亲腰椎意外骨折不能手术,需要保守治疗,只能长期卧床休养,加之脑梗十余年导致四肢活动欠利,吞咽困难,需要社区医院上门为其针灸理疗。马晓燕家医团队与汤先生签约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后,中医科冷彩霞医生为其定期针灸缓解疼痛;康复科张桐玮通过手法治疗为其改善肢体功能;3月初,汤老先生突发持续高热症状,为防范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护理团队的家庭护士胡雯欣、尹筱雯克服血管穿刺难题,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巧,最终成功找到一条合适的血管,完成高风险采血,为及时排查感染赢得了先机。
“社区护士上门抽血,解了我们全家奔波之苦!”家属高阿姨的感慨,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医疗服务的便捷与贴心,更道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温度。
基层医疗“温情密码”:
“技术”“人文”双轨并行
三面锦旗,映射出一样的初心。四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不仅体现了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更是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团队将始终以“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双轨并行:以康复医学通过“医护康”三方联动,实现功能重建与社会回归;通过家庭医生整合医疗、护理、康复、中医资源,让行动不便者享受更贴心的“定制化”服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正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坚守。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基层医者以锦旗为镜,正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注入更多温暖力量,映照出“人民至上”的赤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