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城事 2025年04月23日

干散货码头装上“数字肺” “科技治尘”实现环保与效益共生

  

  

  本报记者 朱浩

  本报通讯员 吴祥

  

  在镇江港大港港区26万平方米的干散货堆场上,搭载红外光谱仪的智能监测车正沿轨道巡航,机械臂以270度灵活调节监测角度。随着传感器实时回传物料含水率数据,这座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亿吨级大港,正通过粉尘智控系统实现“自主呼吸”。

  长期以来,干散货码头和堆场作业过程中粉尘治理依赖人工操作的喷淋、雾炮等传统手段,存在水资源浪费、除尘效果波动大等痛点。“堆场频繁苫盖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作业效率,且苫盖篷布存在‘二次污染’,难以满足现代港口高效、绿色发展需求。”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俊表示,在“经验式”除尘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港口精细化管理需求背景下,用技术创新打开环保与效益的共生空间,这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牵头编制了全国首个市级层面的《镇江市干散货码头生态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发 “作业含水率智能监测与粉尘联动控制系统”,标志着镇江港口生态治理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

  该系统通过四大创新构建治理闭环:非接触式红外光谱检测将含水率测量效率提升20倍;具备抗6级风能力的智能监测车实现堆场全覆盖;基于300组风洞试验的粉尘扩散模型实现提前15分钟预警;多源数据融合系统较人工控制节水35%,抑尘效率达95%。从经验除尘到智能防控的跨越式升级,我市港口码头实现了以生态建设标准指南的“软提升”推动生态治理的“硬支撑”,打造绿色生态港口建设新范式。

  “系统就像给堆场装了‘数字肺’,能自主感知呼吸节奏。”镇江港技术人员介绍,新系统投用后,港区PM2.5、PM10浓度同比降幅超45%,年节水3.9万吨,综合成本节约195万元。“过去靠老师傅‘看天洒水’,现在系统比人更‘懂’天气。”这位技术人员表示,智能控制使抑尘作业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通过这个新方案替代了建设封闭式库棚的路径。

  随着《指南》的推广,各类新系统、新方案、新路径、新招式正逐步孕育。目前形成的“科技治尘”镇江模式,也正为全国干散货码头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