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王克钧

京江晚报 第005版:江花周刊 2025年09月14日

  

  

  

  ■ 文/雷晓明

  今年“教师节”,我与几位七十岁左右的同学,来到镇江经开区星瑞护养院看望我的小学班主任王克钧老师,为他送上问候和教师节的祝福,这令恩师异常感动。

  当年我的母校位于中山东路笪家山下的镇江师范附属小学(现红旗小学),在这环境优美的校园中,王老师陪伴我们度过了六个美好的春秋。当天在护养院宽敞整洁的房间里,我们六十年前的师生相见,分外亲切。王老师今年87岁,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声音还是那么爽朗,六十年前的一幕幕校园生活又浮现眼前。记得,王老师1959年从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小学担任班主任,主讲语文课,还兼教其他几门课程。当年王老师刚二十岁出头,正逢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对教书育人极为投入。

  每晚,他在学校礼堂边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宿舍里精心备课、批改作业常至深夜。他讲课时感情丰富,耐心细致,从汉语拼音的发声、生字生词的笔画与含义,到课文的朗读以及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及层次结构反复讲解,直到每个学生理解读懂。王老师要求也很严格,要求每人上课认真听讲,不得分神。有的同学因为思想开小差,如提问时回答不上来,常会受到严厉批评。

  我对语文课本来兴趣不大,加之又贪玩,有时上课做小动作,书写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敷衍了事,字迹潦草,有时内容不合要求,他会加上批语退回重新订正或重写一遍。他常将班上写得好的作文让学生朗读给大家听,还将《中国少年报》及《少年文艺》等报刊上的优秀文章给我们阅读分享。几年下来,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对语文课有了浓厚兴趣,写作也有了长进。记得有一年,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春游,王老师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春游感想。我将在公园景区所见所闻的景色、人物及开展的活动写得比较生动翔实,受到他的连声夸奖。

  王老师很重视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学习成绩要好,还培养我们热爱集体、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每当学校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或去附近帮助农户收割麦子,他身先士卒,主动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印象至深的是王老师老家在东乡大路农村,他平时生活极为俭朴,常穿着带补丁的旧衣服来上课,每日三餐也很简单。从家乡带来的米粮,用饭盒在校教工食堂蒸煮,有一个学期我在学校食堂中午代伙,常见着他打一份素菜,难得买一个荤菜。有几次我送班上的作业本到他宿舍,见宿舍里仅有一张小桌一个木凳,床上的被子和蚊帐上也有好几块补丁,听他讲这些还是上师范学校时用过的。他平时用作批改作业的一支钢笔已使用很多年,笔套上尽是道道划痕。

  他最痛恨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班上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穿衣较为讲究,有的还相互攀比;还有的学生铅笔、橡皮用了还有一小截便扔了,见到这种现象他就很生气,常会严肃地大声讲:“你们城里的小孩现在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这么好,自己要多加珍惜。我像你们这个年纪,每天放学回去和农忙季节,都要帮着大人们干农活,锄草、割麦子、插秧、挑肥等等。”从此,我也懂得了要珍惜现今的幸福生活,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了。

  王老师也很有个性,高大的身材,讲话洪亮,表情严肃,学生们平时都很敬畏。其实多年下来,我感觉他是“狠在脸上,爱在心里”,他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平时的学习,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很重视。每逢周末或寒暑假,他都要去每个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有的同学生病未能到校上课,放学后他会主动上门看望并帮着补课;有的同学上体育课时不慎摔破手脚,他亲自扶着去医务室上药包扎并送回家。有好几次,天上突降大雨,有的同学未带雨伞,放学时他打着雨伞将同学送到家里等等。

  当天在护养院里,我们师生有讲不完的话,说不尽的事,讲得最多的还是我们在校六年中的一件件令人回味的往事。我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下,进步成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1966年夏,我们毕业了,在即将告别母校之际,王老师依依不舍地将我们送到校门口,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马上要升入中学了,过去我对你们比较严格,是为了你们好,不要责怪我。以后上了中学要更加勤奋努力,一定要多学点知识,这对你们一生都会有用的。”他的一席话我至今仍铭记在心。

  其实,像王克钧这样的老师,正是无数兢兢业业的园丁们的一个缩影。王老师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是我的启蒙教师,是我终身不忘的恩师。我祝愿他健康、快乐,开心度过每一天。

  作者自述

  雷晓明 寻游街巷,研学人文,寄情山水,用文字抒发情感,讴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