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商会旧址 竺捷 摄
本报记者 竺捷
镇江商会旧址位于伯先路73号,其修缮工程于去年启动,现已基本完工,各项工作进入扫尾阶段。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探访,镇江博物馆馆长张小军介绍了修缮情况。
镇江商会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初名“镇江商务分事务所”,因镇江为通商大埠。1903年,工商部命令改为“镇江商会”,1905年正式成立。会所初赁龙王巷内钱业公所的出租房内,辛亥革命后,会所移于南马路(后改为伯先路)旧洋务局内。现商会建筑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时任商会会长陆小波延聘“许成记设计营造事务所”建设,用北伐军归还镇江商会20万借款中的4万元建造而成。
商会建筑坐北朝南,整栋为中式传统建筑布局,装饰西式门脸。这种中西结合的形制,属于“许成记设计营造事务所”许家兄弟的一种独创,并毫无悬念地成为他们的代表作。镇江商会占地面积189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砖叠砌,有房屋78.5间,为三层楼式,整个建筑呈长方形,自南向北三进两庭院。正门朝南,迎街面东面另造一大门楼,南面门楼为西式墙面,砌八个方形砖柱,中部大门上凸出,砖砌券形门洞上有逐层向内凹的圈带状装饰,券底落在圆白石柱上,门上嵌白石横额,上面镌刻“镇江商会”四个大字,落款为于右任题。
南面门楼最大亮点是“镇江商会”门额上方的自鸣钟。大钟在商会老照片中并没有发现,但是从门楼预留的位置和形状来看,应为时钟的位置无疑。这次修缮特地选用了一口具有欧式风格造型的大钟,整点会报时,且钟声悠扬,不仅在商会能听到,甚至连周边的居民和商户也能听到。每当钟声一响,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时光……再看南面门楼前的地面,原先铺设的是用于城市道路的面包砖,现在把这些砖拆除,重新铺上小方砖。面包砖一拆,路面低下去五六厘米,原先建筑脚下的排水沟才露了出来。
镇江商会内部为中式三进。第一进为走廊、天井,中间为大厅,面阔三间,迎面朝南采用中式隔扇十八扇,两旁为厢房,内部多为木立柱式,水磨石子地面,平顶天花。来到走廊,脚下的水磨石路面系民国铺设,左侧是两间厕所,进去后发现头顶居然是拱顶,究其原委,原来这里之前是中央银行镇江支行,当时银行的屋顶就是如此,这次予以原样保留。
边上的西厢房也很值得一看,里面竟有三个壁炉,而且壁炉上方均有完整烟道,不得不佩服以前建筑师心思巧妙。天井改造也颇具特色,首先把之前的地砖拆除,铺设了更为别致的仿古砖,再对旧有景观复原,现在天井里种了一株有百年历史的枇杷树,婆娑的树影搭配典雅的小院,情调立刻拉满。
商会第二进前为平房,后为二层楼。毋庸置疑,此次修缮的重点是对各处房屋破损进行修补和加固,包括房梁、桥架等各种关键建筑构件,自然是秉承“修旧复旧”的原则,并有选择地在建筑四周安装避雷针。记者发现,现在建筑外面全部是砖红色盖瓦,且皆为以前遗留下来的老瓦。如果足够细心的话,还可以在墙角瓦片上发现“农商部注册”“汉阳”“和兴”的字样,据说这些都是民国时期武汉生产的。其与现在仿古瓦最大的区别是:分量更重,也更厚实,且瓦片中间一侧有“四脚提耳”造型,那是用于瓦片之间的连接。
商会第三进由东大门通道进入,设有楼梯,进入天井为一座三层楼房。这里也就是大家理解的房间最多的地方,每个屋子感觉都不大,整体看上去有点像小旅社的样子,但对于办公来说,却是绰绰有余。施工中,工人发现有根三层楼的柱子已然倾斜,其高度约10米,只能分段加固、拨正,而楼上下皆为旧式木地板,踩上去吱吱呀呀的,极有旧时的味道。三层楼房有走廊与第二进相通,屋顶为平瓦,坡度较缓,这次对线路进行了重新布局,将之与镇江博物馆连通。
民国二十年(1931年),商会建筑曾为中央银行镇江支行,前为营业大厅,后两层楼为办公用房,陆小波任银行经理。抗战时期,为日军宪兵队强占。抗战结束后,一部分又改作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为镇江饭店,后来是镇江工商联合会的办公场所。
作为伯先路近代建筑群的代表之作,镇江商会旧址是我市银行业和商会历史悠久的见证,对研究镇江近代以转运贸易为主的商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江苏文物建筑专家认为,在全国商会建筑中,镇江商会的地位“江苏唯一,全国少有”。2004年5月至10月,镇江市文化局与镇江商会共同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其本来样貌,2006年镇江商会旧址公布为江苏省文保单位。而这次修缮可以说是对商会旧貌的进一步“深究”,不仅死抠细节,注重整体格调,而且大幅提升了建筑功能,为今后的有效利用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