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谢海若
镇江姚桥的烂面饼,名字里带着几分乡土的粗粝,滋味却藏着最本真的醇厚。这三个字,裹着一部百姓的生存史诗,映着时代车轮碾过的辙痕,更镌刻着党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阔足迹。从旧时果腹的粗粮饼,到如今飘香千里的非遗美食,这张薄薄的面饼,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姚桥数十载的沧桑巨变。
“烂面饼”的名号,是从困顿年月里熬出来的。旧时的姚桥,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十年九涝,浑浊的江水漫过田埂时,庄稼便成片倒伏。仓里的粮食总也填不饱肚皮,家家户户的面缸见底时,巧妇们便攥着仅有的一点面粉,掺上麸皮、米糠,甚至拌些打碎的野菜,调成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面糊。在烧热的大铁锅上,面糊顺着锅沿流淌,摊成一张薄如蝉翼的饼。杂粮难粘,刚出锅的饼子一碰就碎,“烂”字便由此而生。那时的饼,入口粗粝如砂,咽下去时喉咙都要跟着发紧,却成了无数人家吊着性命的主食。老人们总坐在门槛上,就着一碗清得能看见碗底的野菜汤啃饼,边啃边偷偷盼着:“啥时候能吃上纯白面的饼,不用掺糠,不用就野菜,怕就是共产主义到了。”那些年,饼香里飘着的,是饥寒交迫的苦涩,也是对好日子最朴素的向往。
改革开放的春风漫过姚桥的田埂,烂面饼也跟着翻了个身。土地承包到户的政策一落地,姚桥人攥紧了锄头,把荒芜的土地种得满满当当。每到麦收时节,金黄的麦浪在田畴间翻滚,收割机的轰鸣声里,家家户户的面缸再也没空过。主妇们终于能放开手脚,用纯白面调成面糊,撒上点稀罕的糖精,饼子便透出绵柔的甜,孩子们围着灶台转,就为等那一口热乎的甜香。后来,乡镇企业在姚桥冒了尖,服装厂、五金厂接二连三开起来,村民们口袋里有了余钱,饼里就能卧进金黄的鸡蛋,能用清油煎得嗞嗞响,油花溅起时,香气能飘出整条巷子。儒里大酒店的老黄,是最早在镇上支起固定摊子的人,他的铁鏊擦得锃亮,面团在他手里揉、擀、摊,动作一气呵成,煎好的饼外酥里嫩,香飘半条街。食客排着长队,他总乐呵呵地说:“政策暖了,咱老百姓的日子富了,这饼也该扬眉吐气喽!”那时的饼香里,是温饱无忧的踏实,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欢喜。
踏入新时代,姚桥的烂面饼完成了惊艳的蜕变。镇党委瞅准了这门老手艺的潜力,把扶持政策送到了家门口。“石桥烂面饼”合作社应运而生,十几户做饼的老手艺人抱团发展,不仅注册了商标,还请专家定下了统一的用料标准。食品研究所的专家踏着田埂来指导,教大家用恒温发酵代替传统老面,既保留了麦香,又延长了保质期;电商服务站就开在合作社隔壁,年轻人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接单,真空包装机嗡嗡作响,把刚出锅的饼香锁进包装袋,一路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漂洋过海送到了海外华人的餐桌上。如今的烂面饼,用料讲究得很——本地有机麦心粉透着自然的乳白,散养草鸡蛋带着土腥气的鲜,非转基因的菜籽油泛着琥珀色的光,就连撒在饼上的芝麻,都是专门从河南产地采购的。传统工艺缠上现代科技的线,这张曾经“上不了台面”的粗粮饼,成了姚桥人致富的“金名片”。
去年秋天,镇江经开区举办美食文化节,姚桥烂面饼成了最亮眼的“明星”。展区前,游客踩着饼香而来,儒里老街的石板路都要被踏热了。七十多岁的周师傅站在鏊前,手腕转动间,面饼在铁鏊上翻飞,动作比戏台上的花枪还俏,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旁边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金黄的圆饼冒着热气,弹幕上满是“看着就香”“求链接”的留言。有位从南京来的游客,一口气买了十袋,笑着说:“小时候在姥姥家吃过,多少年没尝过这味道了,这次要带回去给家人都尝尝。”当年那透着穷酸的“烂”字,如今成了独一份的文化印记,在热气腾腾的饼香里,讲着姚桥人苦尽甘来的故事。
今年清明,我又回到姚桥。清晨的儒里老街,饼香总比朝阳起得早。八十岁的朱奶奶握着孙女的小手,一起在灶前转着锅铲,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火光映着奶奶皱纹里的笑意。“旧社会吃饼是为了活命,咽下去都得梗着脖子;改革开放后吃饼图个温饱,能就着咸菜啃得香;如今啊,吃的是文化,是乡愁。”小孙女仰着脸蛋,手里拿着刚出锅的热饼,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她眨着眼睛问:“奶奶,那以后这饼会变成什么样呀?”奶奶笑着指向墙上“乡村振兴”的宣传画,阳光正落在那片金灿灿的稻穗图案上:“以后啊,这饼要带着咱姚桥的名字,香遍全世界呢!”
饼在鏊上嗞嗞地响,香气打着旋儿往上飘,钻进鼻腔,也钻进心里。这香里,有旧时光的涩,有改革开放的甜,更有新时代的醇。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裹着绵软的内里,麦香、蛋香、油香在舌尖交融,慢慢嚼着,品出的是岁月的悠长——从饥肠辘辘到仓廪实足,从柴米油盐的奔波到诗与远方的追求,这张小小的烂面饼,不正是党带领老百姓走过的奋斗路吗?
阳光洒在姚桥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与鏊上的圆饼交相辉映,亮得晃眼。那金灿灿的颜色,像极了这个时代,满是灿烂辉煌的模样。而那缕越飘越远的饼香,还在继续讲述着姚桥的故事,讲述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