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江山”的文物谱(中)

京江晚报 第006版:江花周刊·专栏 2025年09月14日

  

  鲜衣赤马,嬉笑怒骂。

  ■ 文/高小琪

  2025年,江苏省举办了“家门口看大展”的活动,将省内最珍贵的文物一一巡展。而在镇江站引爆人潮的不仅仅是南博小粉炉,还有这件陪展的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个入选“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酒筹,此前由于“身娇力弱”,已经在镇江博物馆的库房里躺了四十余年,从未展出。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发掘于丁卯桥,筒高34.2厘米、深22厘米,龟长24.6厘米,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背负一有盖圆筒,仿若烛台。筒身正面錾一开窗式双线长方框,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筒内有鎏金酒令银筹50枚,这些酒令筹的形制大小相同,均为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上刻《论语》酒令。

  最有趣味的就是这些酒令,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真心话大冒险”。譬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即指今日高朋满座皆尽欢,“上客”指在座所有客人都要喝,“五分”即是规定了喝半杯,而主人不用喝;又譬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意思是指定一位客人并与他共饮满杯;再譬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劝官高处十分”,意思是在座官位最高者自饮满杯;“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是指桌上穿着最华贵者自罚一满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是说本轮全员赦免,谁也不用喝。

  你看,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桌游卡牌,其实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并且老祖宗做得更精致、更有文采。镇江古城里什么都有,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玉器、木器、书画等等,不同年份有不同的“代表作”,从不断代。

  在公开发表的“镇博十宝”中,有两件瓷器,一者是三国东吴时期的上虞窑青釉瓷扁壶,另一则是元代的青花云龙纹瓷罐,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两件瓷器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密码,补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脉络。

  青釉瓷扁壶出土于金坛东吴墓,高23.2厘米,直颈平口、腹呈扁圆,有点类似过去行军的水壶。肩部的飞鼠形钮与扁圆腹设计,不仅突破了汉代器物对称兽钮的程式化表现,更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灵动创意。“上虞窑”是指浙江上虞县的官窑,当地的高岭土细腻致密,烧制后不会断裂;釉层则采用了标志性的青釉,均匀莹润、如冰似玉,极少流釉或剥落。这两点都是越窑瓷器最重要的特征,表明东吴时期的窑工已熟练掌握龙窑烧制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窑温,可以使胎体烧结度无限接近现代瓷器标准——要知道在公元12世纪以前,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掌握烧造瓷器的技术。

  壶身两面刻着 “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和 “紫是鱼浦土也”,是为了明确产地与工匠,万一瓷器有质量上的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是为一种“质量保证卡”。“紫是”即是“此是”,“作土甲者”指制作土坯和釉面的人,“鱼浦”则是指上虞县境内的鱼浦湖,此处的瓷土含铁量较高,区别于《青花瓷》里所唱的“天青色”(偏蓝),它在高温还原焰中是呈绿色的,这又为越窑瓷器平添了一抹独特韵味。

  作为盛酒器,青釉瓷扁壶的铭文与湖北江陵汉墓出土漆器的铭文相呼应,均是三国东吴饮酒文化的物证。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北方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江南却早已悄悄实现了“共同富裕”,一派物阜民丰、安居乐业之气象。

  到了元青花云龙纹瓷罐的时代,制瓷技术又突进了许多。这件高26厘米的大罐,雕画层次多达十二层,有五爪巨龙腾云驾雾,有如意云纹与海水江崖,繁而不乱,尽显华贵。其所用原料除了高岭土,还掺入了更耐高温的瓷石,而先刻划纹样轮廓、再以钴料填绘的创新技法,令瓷器绘画变得“3D”起来,这在元青花中非常少见。

  最重要的是,在这件瓷器的色浓处,可以看见隐约的铁锈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麻离青。海上丝绸之路让神秘的波斯钴料来到景德镇,与当地工匠的超凡智慧碰撞出惊艳世界的艺术火花,成就了举世无双的青花瓷。这件瓷器不仅是元代青花大件中最早的一件,也是工艺最为繁复之一,如此技术的青花瓷罐,是绝对的稀世珍品。最具神奇色彩的是,元青花云龙纹瓷罐被发现时顶部盖有银制大碗,肚子里还有五十余件精致华美的银器。

  从三国到元代,从青瓷到青花,这两件瓷器接力而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中华工艺文明的坐标,犹如时光淬炼的两首诗——一首写于三国吴地的烟水朝露,一首携来风沙呼啸的大漠长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