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者未必黑

京江晚报 第011版:作文 2025年08月06日

  

  

  

  镇江市江南学校八(12)班  周筱熙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然而,我不认为近墨者一定黑。

  首先,人并非外界物质的容器,而是自我心灵与信仰的住所。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个体所具有的一切内在人格都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屈原在黑暗中独醒,嗟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当陶渊明在暮色中采菊,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高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所处的环境不都是污浊黑暗的如墨色染缸一般吗?然而他们的灵魂依旧是清澈的,依旧坚持着最初的执念,依旧是在那个巨大的墨色染缸里唯一的清流。他们的清澈并未被环境吞噬,正如存在主义学者萨特所说,“人是自我选择的总和”,当心灵足够强大时,一个人自己便可做一盏灯穿透重重黑暗而非做客观因素的镜子。

  其次,我们不能将“赤”与“黑”仅当作个对立面。人性本就是复杂而立体的,环境由人组成,所以环境也是如此。即使是墨,也不一定是完全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从社会最黑暗的角落窥见了人性的光辉。这也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机械的因果链条,而是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复杂过程。

  所以,当身处于墨色染缸内无法逃避时,不如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心。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具有坚定价值观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能够在外界影响下保持行为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人的路终将是遵循着内心而走的,当我们摆脱了外界的影响,正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人一般,我们自己也可以改变墨的颜色。

  近墨者不一定黑,也正是在这样的选择中,我们才是真正有尊严有人格的个体。最后,想分享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指导老师: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