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诗韵,千古流芳

京江晚报 第011版:作文 2025年08月06日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八(18)班  张伊喧

  “杜甫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他用诗书写那个大时代”,朱自清先生的评价,如璀璨星光在我心中播下了向往的种子。这次成都之行,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千年前杜甫草堂的独特韵味。

  进入成都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间满是现代都市的繁华气息。而古色古香的杜甫草堂,就隐匿在这大都市的一角,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身影。

  刚到草堂外,天色忽然暗了下来,不多时,细密的雨丝便纷纷扬扬地飘落。我透过雨帘和周边的绵竹看见了它的轮廓,沿着小径踏入草堂,微风携着细雨拂面而来,带着浅浅的草木清香,使人心旷神怡。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对称的回廊与之呼应。杜甫,就曾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作了200多首诗词。想到这儿,敬意油然而生。

  来到诗史堂,堂内陈列着杜甫的各种诗作和生平介绍,墙壁上的诗句,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洒脱。外面的雨渐渐大了起来,雨滴敲打窗棂,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仿佛看到杜甫在昏暗的烛光下,在风雨交加的深夜奋笔疾书。他的笔下,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听闻喜讯时难以抑制的激动;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切感慨;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天下苍生苦难的悲悯与长叹……这雨,就像他笔下流淌出的字字句句,绵延不绝,尽诉时代沧桑。

  穿过诗史堂,经过柴门与工部祠,便来到了茅屋。层层茅草覆盖着屋顶,雨滴顺着茅草滑落。屋内陈设简陋,虽经过多次修葺,仍可想象杜甫当年艰苦的居住环境。遥想当年秋风呼啸,卷走屋上的茅草;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寒夜,一家人在破屋中瑟瑟发抖,而他心中却系着天下寒士,这种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怎能不让人动容?在这茅屋前,我深深地感受到杜甫那颗炽热博爱的心,听见他铿锵的脉搏。这雨,似乎也在为他的伟大情怀而落泪,那份对他人、社会沉甸甸的责任,充满了茅屋的每个阴湿的角落。

  离开杜甫草堂时,雨渐渐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给草堂披上了一件金灿灿的外衣。草堂诗韵,流芳千古,杜甫的身影虽早已远去,但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如明灯般照亮后世,穿过漫漫长夜依然如昼闪亮。(指导老师:丁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