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翟进
本报通讯员 凌霄 缪艺
今年7月,从云南云县到江苏扬中,一次跨越2600公里的面部血管瘤修复手术让15岁女孩张文烁(化名)的笑容重新绽放。这个腼腆而又久违的笑容,凝结了扬中市麦田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孙斌多方联系医院、志愿者、捐助人的爱心接力,也喻示着一颗被疾病困扰多年的心灵,迎来了挣脱束缚的新生。
从2005年到2025年,孙斌持续20年带领爱心团队筹集善款近4000万元,帮助困境人群超15万人次。
缘起微光
点燃网络上的爱心传递
张文烁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的大山里,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爸爸常年在重庆打工。出生时,小文烁的右脸颊就有一个血管瘤。随着年龄渐长,血管瘤逐渐长大、颜色加深。虽然不痛不痒,但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苦于山区医疗条件有限,加上手术费用高昂,只能一拖再拖。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15日。麦田志愿者走访2023级“麦苗班”时,注意到了张文烁的情况。“看到孩子用手捂着脸,眼神里满是自卑,我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志愿者们表示。团队当即决定帮助这个女孩,对接扬中医疗专家进行远程诊断,同时马不停蹄协调爱心捐赠人筹措治疗费用。在孙斌的全程跟进和悉心安排下,7月8日,张文烁顺利接受手术。临行前,孙斌与张文烁聊到今后打算时,女孩毫不犹豫吐露心声: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志愿者。
公益是缘分,也是大爱。孙斌的公益之路源自2005年底,一次无意中的网络点击。当天,他一口气读完网站上数万字的《格桑花的故事》,“格桑花西部助学”几个字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从此,西部助学成了他人生追求的重要信念。2006年2月,经多方努力,孙斌在扬中当地网络论坛开辟了格桑花西部助学版块,以版主“江风”的身份,呼吁网友奉献爱心,同时发布了22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困境孩子的资料。
孙斌带头认捐了2名学生,这份真实与真诚,点燃了网络上的爱心传递。短短10天内,孩子们被“抢捐一空”,捐助金额共4530元。
这最初的10天,成为孙斌20年公益路的基石。他凭着一腔热忱和细致入微的努力,累计为千余名困境学生成功寻找到资助人,建立了一对一帮扶的桥梁,募集并发送的衣物、书籍累计近20吨。他利用无数个夜晚和休息时间,一笔一笔核对信息,一箱一箱打包整理,一点一滴汇聚起爱心暖流。这份始于网络微光的承诺,他用心守护了20年。
脚步丈量
用行动书写助人信条
孙斌深知,公益行动不能止于屏幕前的信息传递,更需要迈开腿,深入实地去了解孩子们及其家庭最真实的需求。
“如果不是孙叔叔,我活不到今天,是他给我了第二次生命!”一名曾罹患白血病的扬中姑娘雅倩激动地说。原来,雅倩7岁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经过治疗,病情暂时稳定。可没过两年,白血病复发,此时家里已经再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时,2007年4月,孙斌获悉雅倩的不幸遭遇。他在扬中网络论坛建立了“雅倩专版”,设立捐款账户,发动广大市民及网友捐资捐物,陆续募款17万元。然而对于白血病的医疗费用,还是远远不够,他想方设法联络发起71场爱心义卖活动,共筹款21万元。总计38万元善款,凑足了骨髓移植费用。
骨髓移植后,奇迹出现,雅倩康复了。可是,她家已经捉襟见肘。孙斌联系多个职能部门,帮助雅倩家开了一个小型洗车场,彻底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是公益,成全了生命之光,温柔而坚定地照亮了雅倩一家人!
更多的时候,公益是风雨无阻的守候,是无数次琐碎坚持。2011年,一个寻常的走访日,孙斌叩开了小李家简陋的家门,看到摆摊卖面的父亲、病弱的奶奶,还有在昏暗灯光下啃书本的女孩,他再也放不下这份牵挂。从赠送书籍到帮扶生活,一帮就是十多年,小李也把这份爱刻进心里,2022年她以文科643分的高分圆了清华梦,以成才的方式宽慰了孙斌和其他志愿者的心。
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斌得知身患乳腺癌的单亲“美团妈妈”郑女士为治疗费和生活陷入极大困扰,他迅速组织走访和帮扶,以运动筹款的形式发起募捐,一天时间号召扬中市民为郑女士捐齐治疗费15万元。
“能多帮一个是一个”,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这20年来孙斌用脚步丈量、用行动书写的助人信条。
种下太阳
多元化探索公益之路
公益是什么?在孙斌的心中,这个答案愈加清晰坚定——助人之心,不仅仅在于个体的帮扶,更在于如何激发更多人内心的善意,让助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孙斌着力建设品牌公益项目,将公益与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结合,发起了“一双球鞋的暴走”活动,截至目前,该活动参与者累计达3.6万人次,志愿者达2432人次,共募集善款461.78万元,为全国1320所学校的6.7万名孩子送去了温暖结实的球鞋。他还发起“520荧光夜跑”“地球一小时”等趣味性活动,让市民在运动、娱乐中轻松参与公益,传递爱心。他组织公益创意项目大赛,为20多个优秀的民间公益点子募集了32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让草根力量得以生根发芽。他推动开通电台志愿服务专题节目《公益面对面》,让公益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孙斌不断探索多元化公益参与方式,发起“青苗助学”项目,推动“梦想小屋”项目落地,为扬中93户困境儿童家庭改造了明亮、整洁、温馨的“梦想小屋”。
与此同时,在人民警察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孙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年来,他曾在深夜救过投江轻生的女子、送过急需就医的孕妇,参加过危险重重的布控任务,先后多次获得扬中市公安局嘉奖。
二十年躬身公益,非止于付出,更是灵魂的跋涉。孙斌说——
“第一,做公益是一件性价较高的事情。每个人奉献一点点力量,就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一起来做公益,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第二,做公益总有收获。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与公益,也是言传身教。参与公益后,我们变得更加充实,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二十年前的那一抹微光,早已汇聚成一束束光亮,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善意和太阳!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记者手记
“廿”念不忘 必有回响
翟进
20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大树,更能让一束微光燃成燎原之火。孙斌的公益之路,恰是先成为那束敢亮起来的光,然后用他的执着和坚持告诉更多人:你也可以。
从2005年读到《格桑花的故事》在心中播下种子,到网络论坛里22个青海孩子被“抢捐”的暖意;从为白血病女孩雅倩奔走71场义卖凑齐38万元救命钱的执着,到十年如一日帮扶小李走出困境、考入清华的坚守;从一天为“美团妈妈”筹齐15万元治疗费的救急之举,到“一双球鞋的暴走”让6.7万名孩子脚下生暖的善行……孙斌的公益之路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冲锋,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互助守望。
最打动人的,是孙斌对“公益”的理解在生长。最初是一对一的帮扶,后来是“授人以渔”的长远计,最终成了“让助人成为风尚”的品牌公益项目建设。当他用“荧光夜跑”让公益变得有趣,用公益创意项目大赛让草根力量生根发芽,让《公益面对面》的电波传到千家万户,公益,便从少数人的奉献,变成了多数人的习惯。
张文烁说“想当志愿者”,3.6万人次跟着孙斌“暴走”献爱——这些细节里藏着公益最珍贵的密码:善意从来都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传递中裂变。就像孙斌说的,“每个人奉献一点点,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从当年的网络微光,到如今的满城暖阳,这一束束光,带着越来越多人的坚守和热爱,正在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