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苏超”第八轮镇江队主场迎战南通队,球迷在“第二现场”观看比赛。管奇璠 摄
本报通讯员 袁骏 本报记者 谭艺婷
“苏超”第八轮镇江主场,当绿茵场上球员们为荣誉拼搏时,场外市集、“第二现场”、景区早已联动成有机整体,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从场内延伸至全城,从体育辐射至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开启新一轮“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城市实践。通过“场景破界、消费赋能、政策协同”三重路径,让“文旅体商”融合变为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从单一赛事变为激活城市活力的“超级IP”。
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和镇江智慧文旅平台数据显示,“苏超”第八轮镇江队VS南通队比赛周末(8月2日至3日),46516名南通市民欣然赴约,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8月3日至4日)增长15.54倍,21235名南通市民走进镇江A级旅游景区,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近12倍。外地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116.26%,其中本省外市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298.15%。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达1.29亿元,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41.76%。全市银联文旅行业消费贡献度高达37.27%,较去年同期提高5.54个百分点。
场景破界:
从“绿茵场”到“生活场”,
烟火气里的文化共鸣
镇江文旅以“苏超”赛事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邀请西藏自治区达孜区、陕西省渭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江苏省南通市等跨区域伙伴,携手打造跨区域主题市集。这些展位不仅是物产的“展示区”,更是不同文化的“对话平台”。
市民与球迷漫步其间,无需远行便能“一站式打卡”不同地域的文化精华。当“雪域高原”与“江南水乡”、“西域风情”与“关中厚重”在镇江的市集里相遇,区域界限便在烟火气中悄然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鸣。
消费赋能:
从“观赛热”到“消费潮”,
体验中的经济转化
“苏超”赛事的热度不仅在绿茵场,还在“第二现场”转化成为经济发展活力。丹阳市“镜彩‘苏超’”嘉年华夜市,在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的同时,高效实现人流与商流的无缝转化;丹徒区在宝龙广场、宜城街道等多点位布设咖啡、烧烤等多元消费场景,既满足群众多样需求,更创造经济效益;镇江经开区在圌山、心湖等景区同步直播“苏超”赛事并配套多样活动,让观赛与游景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体育”消费升级。
数据印证成效:8月2日,纳入省文旅厅监测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周六提升27.96%,其中过夜游客占比39.48%。当看球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吃、喝、玩、乐、购”的综合体验,“观赛热”便自然转化为“消费潮”,体育赛事也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赋能引擎。
政策协同:
从“单一赛”到“多元融”,
联动时的体旅融合
为放大“苏超”的融合效应,我市推出“三重政策叠加”,形成“1+1+1>3”的效应:8月2日至3日,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南通市民和外省持票球迷免费开放;文体联动政策:8月1日至5日,参加“金山杯”全国击剑公开赛的小运动员凭参赛证可免费游览所有收费国有A级景区;景区免费政策:8月1日至3日,茅山景区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这些政策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紧密联结,数据显示:8月2日至3日镇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0.58万人次,同比增幅128%,其中仅8月3日茅山风景区接待9.68万人次,甚至因客流过大,紧急发布预约限流公告。面对这“幸福的烦恼”,茅山景区迅速回应,紧急追加了10000张免费门票,按预约顺序发放,让这份热情延续。
从“赛事IP”到“城市品牌”,融合中的故事还在延续。这场“以赛为媒、向融而行”的城市故事,不仅关于足球,更关于城市的未来。当“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区域界限”悄然消解,当“群众需求”成为核心,城市便会绽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