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将齐聚于此。与往届相比,这届世运会有哪些看点?“新华视点”记者带你提前看。
赛事亮点:传统新潮交融
1981年,首届世运会在美国举办,此后每四年举办一次。今年,第12届世运会来到中国成都。
据介绍,成都世运会共设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以非奥运会项目为主。“今年的赛事项目呈现新老交融等特点,观众将直观感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演进。”成都世运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多个项目迎来“首次”。自由式轮滑“首秀”,设置男子花式绕桩等4个小项比拼技巧、创意与艺术表现。自由潜水、残疾人自由潜水、龙舟、武术等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潮流项目精彩纷呈。成都世运会既有空手道、射箭、力量举等传统项目,也有无人机竞速、跑酷等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潮项目。
作为奥运会的补充,世运会推动多个项目“入奥”成功。成都世运会上的蹦床、攀岩、腰旗橄榄球、垒球、棍网球、壁球等项目也是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7月29日,成都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321名运动员将参加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比赛,是我国1981年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软式曲棍球、啦啦操、飞盘、摩托艇等12个大项为首次参赛。
记者了解到,321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50岁,最小的13岁,包括10名残疾人运动员,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约占2/3。
办赛特色:节俭、绿色、科技
竞赛场馆“能改不建”,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变身”奖牌,智能机器人提供导览服务……成都世运会将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节俭、绿色、科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节俭办赛。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市长王凤朝表示,27个竞赛场馆均为改建或者临建,做到标件生产和集约安装。“在满足赛事要求的前提下,设备设施‘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最大限度减少器材购置成本。”
据介绍,世运会赛后,所有采购的竞赛器材都将统筹用于竞技项目训练、青少年人才培养、全民健身开展和专业赛事筹办等,各场馆将统筹研究利用,有序向社会开放。
——绿色低碳。在成都世运会体育舞蹈项目比赛场馆城北体育馆,场馆灯具为节能型灯具,总坪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工艺。“这样减少了高碳材料的使用,也能降低路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间接降低碳排放。”成都世运会城北体育舞蹈场馆中心竞赛组组长李媛媛说。
点击按钮,将空水瓶投入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一张碳积分小票随即生成,累计一定数额的碳积分便可兑换特许商品。“我们在世运会上投放了18台设备,每投递一次废弃塑料瓶都是在为世运会‘碳中和’助力。”四川大嘴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聪说。
——科技赋能。从“小吒”机器人踩着风火轮当向导,到智能化厕所自动保持洁净,再到无人警务巡防车紧急响应“一键直达”,20余款“成都造”前沿科技产品深度嵌入智慧赛事、赛事保障等多个场景。
“我们在世运村内部投放了十余台机器人,世运会期间,F2室外安保巡逻机器人会瞪着‘大眼睛’识别可疑情况,全自助零售机器人在大厅自主寻客,还有一些机器人为各个场地配送饮品……”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吴瑞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世运会“上岗”的多个科技产品可以互联协同。比如,越凡创新的一体配送机器人与考拉悠然的交通勤务机器人能联动在世运村内进行无人化配送,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
赛场内外:文体旅深度融合
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盛会,体育与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
世运会赛场内外,处处可见鲜明的文化印记。吉祥物“蜀宝”“锦仔”,以我国四大名锦之一的蜀锦为取名灵感,以大熊猫、川金丝猴“双宝”为原型。
奖牌“竹光”正面融入太阳神鸟纹饰等,绶带设计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工艺,奖牌盒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手工编织。
作为世运会历史上首支火炬,“竹梦”的外观设计巧借火炬造型、竹子色彩、青铜纹样等,取名意为“逐梦”,呼应火炬传递口号“牵手世运,点燃梦想”。
世运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活动。除世运村开村活动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汉语桥’中文学习”等互动体验活动,让人沉浸式体验书画、蜀绣、皮影、剪纸等传统技艺。
赛事不仅是竞技,更是文旅的“移动名片”。
世运会期间,成都将在东部新区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内精心打造世运广场,设置体育项目展示体验区和主办城市文化展示区、美食区、舞台区等功能板块,为参赛者和游客提供“逛、玩、吃、购、看”一站式体验。
最近,成都票根优惠打卡地图正式上线,消费者凭赛事、演出、展览、景区、博物馆等门票,能在成都多家知名餐厅、博物馆、酒店享受折扣优惠。
四川还组织开展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九寨沟的瑶池碧水斑斓如梦,都江堰的千年古堰福泽天府,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叩问苍穹,稻城亚丁的雪山圣湖纯净如诗……立足资源禀赋,成都世运会以赛事为媒,正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
新华社成都8月5日电
■ 相关新闻
成都世运会节俭办赛妙招多
新华社成都8月5日电 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于7日在成都开幕。目前,包括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在内的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已准备就绪,并把节俭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在场馆建设方面,成都世运会坚持“能改不建”,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改建或者临建。在改造过程中,成都还统筹赛事需要和赛后利用,全部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可循环利用材料,采取装配式、标准化建设模式,集约安装。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世运会设置的15个室外场地或依托于户外公园、公开水域等改建临设,或设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将运动赛事与公园城市有机融合。
以成都桂溪生态公园为例,秉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改建方式,公园草地上“长”出了帐篷和看台,用于承办掷准飞盘项目的比赛。赛后,相关装置和设备也将及时拆除,让公园恢复如初。
成都世运会设置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既有武术、龙舟、地掷球等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项目,也有跑酷、飞盘、无人机竞速等洋溢青春活力的新兴项目,邀约世界共同感受“运动无限,气象万千”。
成都世运会期间,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将承担飞盘(团队)、地掷球、潜水和救生4个大项的比赛。
走进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一个个用心的细节,也让人感受到成都世运会的绿色低碳理念。坚持“一馆一策”精打细算,进入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的游泳馆,蓝色的水面令人心旷神怡,蓝白色调的座椅则明朗清丽……
“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成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执行副主任兰仁钦介绍,场馆大型设备如UPS(不间断电源)、场地扩声系统、棚房、帐篷、电缆等均采用租赁方式解决,不仅大幅降低了资金投入,更有效减少了建材生产与长途运输产生的碳排放。
“同时,我们通过空间灵活转换,方便场馆在赛后可持续利用。”兰仁钦说,场馆在空间设计上大量采用可折叠、易转换的设施,如折叠式桌椅等,极大提升了场馆利用的兼容性和效率。赛事中使用的LED屏幕、专业灯光系统等,在成都世运会结束后将直接服务于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实现“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延续场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