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屋顶光伏项目陷阱

我市发布风险提示,呼吁农户严防金融诈骗等带来的风险
京江晚报 第006版:城事 2025年08月06日

  

  

  

  本报讯(王伟 记者 朱婕)近年来,我市分布式光伏建设蓬勃发展,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运行基本有序,但也伴随着一些潜在风险。市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预防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风险的告知书,进行风险提示,呼吁广大农户在参与屋顶光伏项目时务必提高警惕,严防金融诈骗、合同陷阱与劣质产品带来的风险。

  随着分布式光伏建设在我市呈现“面广量大、主体多元”的特点,近期国内市场暴露出部分企业利用农户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操作的问题。我市风险提示重点聚焦金融诈骗与违规融资风险、“收益权质押”与“无偿转嫁责任”陷阱、各类合同陷阱与不利条款、劣质产品及质量安全风险等四大类风险。

  风险提示指出,在安装分布式光伏设备时,存在金融诈骗与违规融资风险,主要涉及假借农户名义融资等内容。如外省市部分不法企业,以“免费安装”为噱头,以“公司融资、与农户无关”“屋顶分布式光伏只能以个人名义申请”为理由,诱导自然人签订“阴阳合同”及委托书、承诺书等,并在合同中刻意模糊“贷款”实质,将“农户出租屋顶”偷换概念为“农户租赁设备”,最终以农户个人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或贷款。而且,由于后续安装的设备可能存在质量低劣、发电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收益无法覆盖融资成本,最终还款责任转嫁至农户,使农户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

  警惕“收益权质押”与“责任转嫁”陷阱。部分合同中可能包含条款,要求农户将电站的发电收益权质押给项目方公司,甚至赋予项目方无需征得农户同意即有权对项目资产(包含附着于屋顶的设备)进行转让、抵押、质押的权利,严重侵害农户的财产权益。合同中还可能要求农户承担设备的维修维护、维权等本应由建设运营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嫁运营成本与风险。这些情况都需引起警惕,以防变相增加农户负担。

  同时,农户需谨防各类合同“霸王条款”和劣质产品及质量安全风险。风险提示详细列举了多种合同陷阱,包括异地维权难、收益失控、过度保管赔偿、房屋变动处置难、证据缺失、争议解决地外置陷阱、收益账户管控风险、房屋变动处置风险等。

  为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市发改委建议广大农户,要细读合同,必要时咨询法律人士;拒绝“阴阳合同”和空白授权,谨慎出具涉及财产处置、融资的广泛授权;安装前评估房屋结构和承载力,安装后加强日常巡查,发现异常及时报修。此外,还需留存关键凭证,务必索要并妥善保管签字盖章的正式合同原件、付款凭证等资料。

  我市将持续关注分布式光伏市场动态,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