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进 张驰川
从老年人助餐点的一餐热饭,到“蒲公英之家”留守孩子们的歌声笑脸;从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当每一件政府决策都尽力实现最大社会共识,城市暖起来,人心就会热起来!
办好民生小事
体现城市温度
别看食堂“小”,却能撬动“大”治理。去年初,市人大代表、江苏江成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友定提交的“关于加快老年食堂建设的建议”,市人大代表解颖提交的“关于引导优质餐饮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助餐点服务的建议”,已经从“纸上墨香”转化为“食堂饭香”,成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黄友定表示,社区老年助餐点改造提升后,市民政部门专程邀请他和解颖前往几个助餐点实地查看,亲眼看到建议落实,他们为老年群体高兴、为相关部门点赞。
垃圾分类曾被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市政协委员、京口区城管局工会主席张婷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态的环保工程、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全体人民。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接下来就是保障垃圾分类落实落地的重要阶段。随着制度的完善,大家会逐渐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城市治理便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群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平安不平安,关键看公安。来自公安部门的2024“年终小结”显示,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推进落实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积极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全力打造高水平安全,群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现行命案、“两抢”案件保持全破,全市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26.2%。电诈立案数、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2.2%、42.9%。做精“5G110”实战应用,场景实践应用和群众反馈意见均体现较高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参与度,经验做法获公安部肯定、全省推广。
作为一名参与社会治理的基层工作者,市人大代表、丹阳市公安局后巷派出所所长张叶宏还是800多名孩子口中的“张爸”。多年来,这些乡村留守、困境、流动儿童,陆续走进“张爸”发起并推动建立的“蒲公英之家”。从“结对一名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影响一片区域”的警格融合思路入手,张叶宏牵头教育、民政、工青妇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在丹阳市12个乡镇推广“蒲公英之家”关爱模式,开展结对帮扶、法制教育、警营开放、安全自护等活动,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格局,大大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推动法治力量
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
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我市两级法院通过把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办好,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兑现“真金白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024年,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89件,一审审结家事、物业、消费等民事案件35491件。
扬中法院现场办案化解“摄像头侵犯邻居隐私案”,用一颗螺丝钉限制拍摄范围,既便于实时看护居家老人,又避免侵犯他人隐私,让“从小区吵到法庭”的两家人握手言和。句容、京口等法院判决销售冒牌冲锋衣、浴室柜、汽车配件的经营者“退一赔三”,责令夸大保健效果的美容店、擅自变更上课地点的托育机构全额返还充值款,营造放心购物、安心消费环境。
市政协委员、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敏表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镇江法院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