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众到“说书人”

京江晚报 第012版:江花 2025年01月09日

  

  

  

  ■ 文/吴悠

  “爸爸,快讲啦。”每天晚上洗完,四岁的娃都开始“催更”。这一幕,何其熟悉。时间的指针拨回三十年前,一样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时光,一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只不过我从三十年前的听众成为了如今的“说书人”。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草船借箭、刘备招亲、七擒孟获、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些年每一个晚上,我都是在爸爸讲述的这些故事里入睡的。四大名著的人物、故事也一个个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我幼小的脑子里。如今其中很多故事我能“脱稿”开讲,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晚间故事会”。犹记得当时的我,不仅满足于听故事,还喜欢就故事里的情节和爸爸一起讨论。“东海龙王为什么乖乖给孙悟空兵器呢”“假美猴王为什么只有如来佛祖才能辨别出来呢”“刘备去娶老婆的时候真的不害怕一去不回吗”……爸爸非常高兴就这些问题和我讨论,还夸我听故事听得出问题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动脑筋了。

  如今,近乎一样的情景也发生在每晚的“故事会”里。新一代的“20后”儿童对于古典文学名著一样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讨论的问题包括“孙悟空那么聪明,为什么不想办法摘掉紧箍咒”“人参果既然也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妖怪不去偷吃呢”……我看着一脸认真提问的娃,仿佛看到了当初一样情景下的自己。虽然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也如实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娃很理解地说:“可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吧。”一下子如此“高大上”的回复,着实也让我不敢小视一个四岁孩子的认知。

  最近在给娃讲《西游记》的时候,我捎带介绍了一下根据这本书改编、拍摄而成的影视、动画作品。当听我说居然还有真人出演的电视剧时,他十分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拍的时候是真要找只猴子、找只猪来呢。人怎么演猴子呐?”当听我介绍了六小龄童、马德华他们是如何艰苦地给自己化装,为了把孙悟空和猪八戒演得逼真、传神时,娃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一个人怎么能忍受每天身上粘好多毛?自此,他对成年人世界的认知,又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当初小小的我从“晚间故事会”受益匪浅,种下了爱读书的种子。如今,“晚间故事会”的重启,让我也很欣慰。娃对于读书的喜爱,对于文学名著的兴趣,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从中看到了往日的自己,更看到了一个好习惯的潜滋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