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红云
本报记者 翟进
“我们要把案件判公,把案件判暖,用我们的情怀守护好青少年的精神家园。”这是句容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王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2013年少年审判庭成立至今,逐步实现涉少案件和家事案件集中审理,形成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相融合的工作格局。十余年间,句容法院青少年维权工作得到了团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入围2023-2024年度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
立足审判职能,
彰显司法保护教育功能
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年审判的特殊性。句容法院少年庭始终将“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贯穿少年审判全过程,推行圆桌审判模式,针对不同失足少年,开展个性化审判;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最大限度地帮助失足少年改过自新、重返社会;对被告人、被害人均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坚持双向保护原则,妥善把握入罪条件和从宽幅度。在办理涉少案件中,主动邀请心理专家介入,共同开展心理疏导,找准犯罪的思想源头和释法教育的感化点。
句容法院始终坚持“调解为主,判决为辅”的涉少案件审判工作原则,实现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大化。以“康乃馨”家庭工作室为平台,持续深化“法院+妇联”妇女儿童维权及矛盾化解模式,由少年庭法官与妇联女干部组成的特邀调解员联手,从情、理、法等角度开展亲情调解,注重保护家事案件中“隐形”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自少年庭成立以来,共审理涉少婚姻家事案件5723件,调撤率73.2% ,化解了大量家庭矛盾。
延伸关爱触角,
厚植青少年法治沃土
自2022年起,句容法院选派了17名干警在句容各中小学、幼儿园担任法治副校长,以“国旗下的讲话”“法治进课堂”“模拟法庭”“法院开放日”等形式,开展反校园欺凌、反电信诈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主题普法活动,编印预防儿童性侵手册、预防校园欺凌手册、禁毒宣传手册等青少年普法宣传手册。近三年来,句容法院共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宣传手册12000余册,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法院开放日”30余次、开展模拟法庭13场次。2024年,句容法院推出了“句力护苗,句法微课堂”青少年线上普法品牌,与团组织、教育部门联合推出的“句法微课堂之红领巾普法”系列微视频第一期以“预防校园欺凌,从我做起”为主题,在句容市中小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视频还被学习强国刊载。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年庭坚持定期回访帮教失足少年,并将帮教工作向家庭、社会延伸,用情感渗透的力量,鼓励和坚定失足少年改造的信心和勇气。2015年,得知省未管所部分家境困难、路途遥远、刑期较长的失足少年,因长期无人探望情绪低落后,句容法院连续9年与省未管所联合开展了“法官妈妈与外地学员牵手结对”活动,通过普法讲座、节前送温暖、促膝长谈、书信等方式教育感化失足少年,坚定失足少年改造的决心和信心。
关爱困境儿童,
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
句容法院连续多年开展爱心捐赠、点亮微心愿等活动,从细节处关爱、帮扶、资助困境未成年人,打造“关爱护童心、法律伴成长”活动品牌,对涉案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全方位救助与关怀。近三年来,句容法院共关爱帮扶困境未成年人40余人次,发放帮扶金4万余元;帮助26名困境未成年人向红十字会争取慰问帮扶金共26000元,并连续6年关心帮扶一名家庭特别困难的聋哑儿童。2023年,句容法院帮助4名涉案困境未成年人向省高院申请司法救助金13万元,目前款项已全部发放给困境未成年人。2024年,句容法院为两名涉案困境未成年人申请“梦想小屋”帮扶计划。
句容法院主动加强与公安、检察、妇联、民政、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困境儿童帮扶、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形成维权合力。2024年4月,句容法院与句容市妇联共同签署了《家事纠纷联合化解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在家事矛盾化解和妇女儿童维权方面的合作。2024年5月,句容法院与团组织、教育部门签订了《青少年普法合作协议》,积极构建优势互补、深度互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机制。倪露雨 摄